康众新闻 行业动态

又一修理厂骗保90万被查背后:保险公司不压榨,修理厂不欺诈?

时间:2023-04-20   访问量:245


日前,作者注意到一条新闻:某修理厂老板骗保90万元被查,引起从业者们的广泛讨论。


骗保是一种违法行为,当然是不可取的。不过,我们更多地还是想探讨现象背后,保险公司和修理厂之间的不对等关系。可以说,保险公司和修理厂之间的恩怨由来已久,目前看不到可解的办法,而这种无解的现状,也是很多行业乱象的根源之一。


一位从业者这么说:“保险公司‘压榨修理厂’是整个维修行业无法良性发展的关键之一,修理厂没有合理的利润,就无法建立具备工匠精神的团队,恶性循环的后果显而易见。”



又一修理厂老板骗保,每年车险欺诈金额达200亿



据中工网消息:4月1日,天津市滨海新区公安局通过对2000余起汽车保险理赔数据的抽丝剥茧,核实系列骗保事故10余起,嫌疑人为一位高姓男子经营的汽修厂,涉案金额90余万元。


“高老板的骗保方法是人为提高理赔额度,多次伪造豪车事故。例如一辆普通进场维修的夏利车,经他运作包装后,变成了与豪车的‘碰撞事故’,使得理赔额度大幅提高。”


这位修理厂老板不是个例,有数据显示,每年车险欺诈金额达200亿,其中以维修厂、4S 店或二手车行人员为主的职业型欺诈和顶包案件占了大多数。


作者盘点了最近几年的几个典型案例。


案例一:汽修厂生意冷清,组团“导演”追尾骗保。王某强经营的汽修厂生意不是很好,但手里有不少车,像奔驰、别克等。眼看没人来修车,就动起了“自导自演”伪造事故的念头。常年修车,对于保险公司理赔的一系列程序已经非常熟悉。涉嫌骗取保险金达23万余元。


案例二:为了留住客户,汽修厂老板骗保免费修车。据汽修厂李某供述,假造交通事故主要是为了留住客户,自已还能稍微赚点钱。每次假造事故后都通过熟人涛联系保险公司定损。同时,相关人员在评估赔偿方面给照顾多估价,从而获得更高的利润。


案例三:买豪车骗保,涉嫌金额300余万。为了获得高额利润,青岛某汽车维修公司经营人陆某昌,利用高档汽车制造事故后骗保。


案例四:免费修车做诱饵,奥迪追尾修了三辆车。这起案例,车主、汽修厂、定损员全部参与,团伙组成骗保灰色产业链。


结合上述案例,以及和行业沟通的信息,骗保主要有以下5种类型:


1、伪造事故或扩大车损骗保;

2、代理人伤索赔案件诉讼骗保;

3、事故后找人顶包骗保;

4、制造“道具车”骗保;

5、事故后使用虚假材料投保骗保。



骗保不可取



关于骗保,作者早前专门对话了壁虎汽车创始人张杰,他也表达了自己多年以来观察到的行业现象:严格意义上来讲,今天的修理厂,单方面骗保很难。


有汽修老板也有同样的观点:没有保险公司内部人员的怂恿和担保,哪个修理厂敢愣生生地骗保。


真正的骗保,基本都存在于修理厂与自己熟悉的保险公司人员之间,且多存在于人工定损、核保阶段,保险公司内部人手里都有一定的权限,在他们的权限范围内,“骗保”的可操作空间内其实不小。


当然,骗保终究是少数修理厂的行为。


张杰对于车险骗保的不认同,其实也是不少门店的态度,尤其是连锁门店,对此类不合规的行为坚决抵制。


国合快车邓建军早前就曾公开发声:不允许任何人参与或指挥类似骗保的事情,设置高压线,一旦发现立马“砍掉”。


精典汽车唐智勇对精典保险业务的未来也有清醒的走向认知:“政策的大趋势是要把不规范、不环保的企业淘汰掉,未来跟保险公司合作的只有合规、优质、高效的钣喷企业,并且形成一种新的利益平衡关系。”


然而,骗保不仅是一种违法行为,也深深损害着汽车后市场的整体信誉度,虽然是少数修理厂的行为,但是最终,整个行业要为小部分人的行为买单。



如何“压榨”修理厂?



一位从业者这么说:“保险公司‘压榨修理厂’是整个维修行业无法良性发展的关键之一,修理厂没有合理的利润,就无法建立具备工匠精神的团队,恶性循环的后果显而易见。


2020年8月,据一位汽服从业者分享,他所在店是当地有规模的连锁修理厂(以下简称A店),在和保险公司合作过程中受到不公正的对待,甚至盘剥。


A店和X安合作是“1+N”模式,该模式就是A店拿出每笔定损金额的15%交给X安。另外配件要从X安的平台采购。


合作了一个月,配件采购走平台,X安品牌副厂件给A店30%的毛利,原厂件给A店10%的毛利,并且要回收旧件及开发票,这无疑是逼着A店用品牌件,甚至出现品牌件上有”原厂标“的假原厂件按原厂件算。


做了十几辆车发现赔钱,A店便取消了合作,A店周边其他几家修理厂也陆续取消了合作。


这位从业者不断感慨:“我们没有资源没有关系想靠着诚信做生意养家糊口怎么就那么难?非要出卖良心才能挣到吃饭钱吗?”


无独有偶。在2021年8月,汽服老板铭哥也遭遇了“保险公司不给原厂件的”事件,他处理的方式,先和定损员打电话沟通,无果,甚至遭到了定损员的嚣张回复,他极度不满之下把和定损员的电话记录发在短视频上,视频点赞数几十万,引起保险公司、行业从业者、车主等的广发关注。最终保险公司迫于舆论压力,从4S店采购原厂件交给修理厂,由铭哥完成施工。


隔年,也就是2022年3月,260家修理厂联合和保险公司对峙,在行业掀起一定的讨论。


事件的起因是,杭州某修理厂在处理一家保险公司推送的事故车时,保险公司通过某第三方配件平台发给修理厂一个配件,即3000多元的下摆臂,保险公司发来的是表面都没有处理干净的拆车件。这家修理厂老板把自己的遭遇曝光在短视频平台,迅速引起了当地行业人士的关注。


随后事情继续发酵,杭州大概260家相同遭遇的老板联合起来,试图和保险公司交涉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,核心问题是保险公司在定损的时候倾向于使用副厂件而不是原厂件。


甚至在交涉过程中发生了较激烈的抗议方式,结果收效甚微。


汽修老板“善待自己”说:保险公司给的价格全是副厂价,如果让我们修理厂修,我们只能赔钱,所以说我就不接保险公司的活,首先我得对客户负责。


汽修老板“生哥”:保险公司层层以审核为由,压榨修理厂,使修理厂得不得合理的利润。


配件老板“AUTO易损件”:白菜心坏了,你还能指望外面的菜叶子吗?


也有很多老板认为:保险公司不压榨,修理厂不欺诈?有老板说:“还不是保险公司给的价格只够副厂件的,不然谁会拿自己车折腾,定损价格一定合理。”


总结起来,保险公司的“压榨”行为,主要有以下几点:


1、保险公司不给修理厂原厂件,只给副厂件。

2、修理厂星级评分,把修理厂按照三六九等进行分级。

3、工时费低。

4、自建平台压缩配件利润。

5、返点政策。

6、赔付速度慢。


修理厂和保险公司在博弈过程中无疑是处于弱势地位,但这不是修理厂骗保的理由,骗保也不是解决问题的合理办法,坑同行,坑自己,也是坑车主,在反欺诈手段日益完善的今天,这样做无疑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。


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当下生存下去,修理厂还是需要从技术、运营、服务等层面提升自己,构建核心竞争力,才能不看别人脸色,独立前行。



作者丨赵小刀

来源|汽车服务世界